今年是抗战胜利八十周年,在这场伟大的战争中,无数英烈挺身而出,用热血和生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与民族的未来,易安华将军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。
南京保卫战前,他留下20字“告妻儿书”:“不灭倭寇,誓不生还。国将不保,何以家为?吾妻存之。”这封家书藏着英雄未尽的牵挂,字里行间满是抗日将领在民族危亡时的坚定与奉献,至今仍震撼人心。今天,我们就捧着这封家信,替他读给这个已经强大起来的国家听。
易安华 1900年生于江西宜春,少年时见国家积弱、列强欺凌,立志从军救国。1926年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三期宪兵科,投身北伐,历经战火洗礼,凭军事才能与无畏精神从排长逐步晋升为少将旅长。
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,日本开始全面侵华,易安华主动请求上战场,随后便将妻子和4个年幼的孩子送回了宜春老家。临走前,他对妻子说:“日本鬼子打过来了,我们当兵的必须去打!我要是死在战场上,你就去领我的抚恤金,把孩子们养大,教育他们今后为国家出力。”妻子心里难过,却知道丈夫有使命在身,只能哭着送他走。8月10日晚,易安华带领部队开往上海。他让副官把那封诀别信带给妻子。这成了他和家人最后的告别,信里还有好多话没来得及说。
展开剩余65%在淞沪会战中,易安华率部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。他临危不惧,指挥有方,多次挫败日军的进攻,以战功显赫荣升第87师259旅少将旅长。11月上海沦陷,守军退至南京,他奉命镇守光华门、通济门一带。南京保卫战打响,他对官兵说:“此刻正是军人报国之时,不当生还,愿效伏波马革裹尸!”士兵们深受鼓舞,齐声高呼: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!宁碎头颅,还我河山!”他以行动践行家信誓言,将思念化为抗敌力量。
12月12日,右翼雨花台、左翼中山门阵地相继失守,光华门三面受敌。激战中,易安华的头部和右臂都受伤了,但他忍着疼,继续指挥战斗。部下见他伤得厉害,好几次想把他抬下阵地,他却严肃地说:“我是堂堂的中国军人,绝不能苟且偷生,对不起国家和百姓。我发誓要和将士们一起生一起死,和阵地共存亡!”在最后一次冲锋的时候,易安华中了五颗子弹,从城墙上掉到了护城河里,壮烈牺牲了,当时他才37岁。他用生命给那封诀别信画上了悲壮的句号,但“国将不保,何以家为”的呐喊,却穿过了历史的硝烟,传到了现在。
易安华留下三子一女,如今仅小儿子易豪雄健在。88岁的易豪雄在南昌家中,望着父亲画像哽咽:"这是我未曾谋面的爸爸,更是我的骄傲。" 父亲牺牲时他尚在襁褓,对父亲的记忆全靠母亲与大姐讲述。战时音讯断绝,直到1938年初,母亲带着他和大姐辗转湘鄂寻踪,最终无果而返。易豪雄感慨地说,“父亲如果还活着,看见祖国强大,一定很激动。”何其有幸,他替父亲见证了这一切,见证了父亲用生命守护的家国走向复兴。
“名编壮士籍,不得中顾私。捐躯赴国难,视死忽如归。” 曹植这诗句正是易安华的人生坐标与真实写照。民族危亡之际,他舍小家为大家,以生命诠释军人的忠诚与担当,其精神至今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勇前行。如今,80年过去了,中国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我们身处和平,享受先辈用鲜血换来的幸福,但我们不能忘记易安华这样的英雄,他们为国家独立、民族尊严浴血奋战、英勇牺牲。他们的精神是民族宝贵财富,是前进的强大动力。我们替易安华读着未写完的家信,也在续写时代的复兴篇章,让英雄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。
发布于:江西省倍悦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